搜索

您的关键词

高新要闻

高新要闻

【思政育人】从延安出发: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青年学子的"精神寻根"之旅(三)

发布时间:2025-11-18 作者:团委、党委工作部、宣传办 浏览:0

       2025年11月15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第十一期“青马工程”培训班暨第五期教师团干部培训班在延安隆华花园酒店隆重开班,全体青马学员、党员发展对象、学生干部代表及教师骨干开启为期两天的红色研学之旅。这场以“到延安去”为主题的沉浸式思政实践,将红色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成为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学院党委书记刘琳、副院长王国良等领导与第十一期“青马工程”培训班全体学员2025年第二期党员发展对象和学生干部代表齐聚中国革命圣地。


IMG_20251115_190629

(图一)第十一期“青马工程”培训班暨第五期教师团干部培训班

IMG_20251115_190452

(图二)开班仪式现场

       中共延安市宝塔区委党校副校长李滔致欢迎词,他指出,延安精神与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的校风校训有着深刻的内在共鸣,在这里开展“青马工程”,是将地方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的连接,能够让青年学子在历史现场感悟真理力量。


IMG_20251115_191210

(图三) 中共延安市宝塔区委党校副校长李滔

IMG_20251115_190755

(图四)参会师生和学员们

       仪式现场,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党委工作部部长独文菁宣读宣读《关于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第十一周“青马工程培训班暨第五期教师团干部培训班学员名单的决定”》,她进一步强调了“理论武装+实践锻炼”的双重培养目标,展现了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思政教育工作从“单向灌输”向“多维互动”的转变。


IMG_20251115_190831

(图五)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党委工作部部长独文菁

IMG_20251115_191123

       (图六)参会学员

       学院团委书记滕婵娟为十一期“青马工程”学员代表颁发学员证。青年代表手中的,不仅仅是学员证,更是“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要求具象化传递。“从老师手中接过的不仅是学员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学生代表道出了在场学员的心声。最后,全体学员的庄严宣誓,声声誓言在会场回荡。这既是对革命先辈的承诺,更是对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回应。


IMG_20251115_191357

(图七)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团委副书记王添亮为第十一期“青马工程”学员发学员证

       随后,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副院长王国良授予第十一期“青马工程”培训班班旗。班旗飘扬,使命在肩。这面旗帜不仅是“青马工程”学员的团结象征,更凝聚着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力量。


640 (5)

(图八)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副院长王国良授予第十一期“青马工程”培训班班旗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第十一期“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代表任锐泽发言,他表达了对红色热土的崇敬之情。他阐释延安精神并非冰冷文字,而是无私奉献、实事求是等宝贵品质的凝结,强调延安之行是青马课程生动的实践课。学员们将以此次研学为契机,筑牢信仰之基、砥砺奋斗之志、锤炼务实之风,坚定传承、自觉践行、积极弘扬延安精神,承诺严格遵守纪律,把学习成果融入实践,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IMG_20251115_190529

(图九)第十一期“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代表任锐泽

       第十一期“青马工程”学员进行开班宣誓。誓言铿锵,初心如磐。誓言化作延安学习的行动指南,学员们将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精神,争做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IMG_20251115_191414

(图十)第十一期“青马工程”学员进行开班宣誓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党委书记刘琳作总结讲话,刘琳书记表示,在延安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与信仰力量的红色土地上,学院第十一期“青马工程”暨第五期教师团干培训班如期开班,核心目标是锤炼青年教师与学生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实干本领,为共青团事业注入青春动能。他强调,延安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的精神密码,其蕴含的自力更生、求真务实品格,正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为此他提出三点期望:一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罗盘,勤学善思、知行合一,争做引领青年的“排头兵”;二要传承“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主动担当、率先垂范,当好服务青年的“贴心人”;三要摒弃“佛系”“躺平”心态,以奋斗为笔、实干为墨,做好党的事业的“接力者”。他寄语全体学员,要在红色研学中汲取精神养分,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能力素质,在民族复兴征程中书写青年担当。他的讲话不仅为学员们指明了方向,更体现了学校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工作思路。这种将理论课堂搬到革命旧址的创新做法,正是学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举措。


IMG_20251115_190551

(图十一)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桑伟书记刘琳

       此次开班仪式,是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思政教育工作的一次创新实践,构建起一个立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这种将校风校训与红色精神相融合,将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模式,为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在为期两天的研学期间,师生们的红色足迹遍布延安圣地。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珍贵文物与历史照片勾勒出延安十三年的奋斗脉络,让师生深刻感悟延安精神内核;登临宝塔山,这座革命精神标识见证着师生对初心使命的追寻;走进枣园革命旧址,简陋的窑洞与当时重大战略决策形成鲜明对比,生动诠释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为人民服务广场,全体师生列队诵读《为人民服务》,现场聆听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刘金峰教授主题为《窑洞里有马列主义》的思政课,深刻领会“为民宗旨”的时代价值。


(图十二组图)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图十三组图)登临宝塔山

(图十四组图)参观枣园

IMG_0257_image_repair_1763271834780

(图十五)全体师生列队诵读《为人民服务》

(图十六)现场聆听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刘金峰教授主题为《窑洞里有马列主义》的思政课

       民俗体验与红色演艺让精神传承更具温度。师生集体学习非遗安塞腰鼓,激越鼓点与飞扬红绸中,民族精神的磅礴力量浸润心灵;沉浸式演出《再回延安》与《红秀·延安延安》以创新艺术形式再现革命岁月,让师生在视觉震撼中重温初心使命。“触摸革命旧址的一砖一瓦,目睹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这种感动发自内心。”一名青马学员坦言,延安之行让红色历史不再遥远,先辈们的理想信念与奋斗精神直击心灵。


(图十七组图)师生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

IMG_0091_image_repair_1763206615541

(图十八)《再回延安》剧目演出现场

(图十九组图)《红秀·延安延安》剧目演出现场

       这份感动正转化为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青年担当的实际行动。学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延安精神融入日常:在专业学习中践行“笃学求是”,在志愿服务中落实“为人民服务”,在学生工作中勇担责任,以“能吃苦、肯奋斗”的姿态面对挑战。

       此次延安行“精神寻根”之旅是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系统实践。学院以“青马工程”为重要载体,将红色研学与党员发展、团干部培养、学生骨干锻炼深度融合,精心设计了“理论授课+现场教学+民俗体验+艺术熏陶”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新范式。这一创新实践与学院“自强不息、日新月异”的校训精神高度契合。“自强不息”在延安精神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正是对这一校训内核的深刻印证;“日新月异”则体现在思政教育模式的持续创新上,通过多元化的育人载体,推动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这种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不仅让延安精神的传承更具时代感,更让校训精神在革命圣地找到了源头活水,实现了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转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此次延安之行,绝非一次孤立的观光行程,而是学校“三全育人”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在革命圣地的一场深度实践。当“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风在枣园的窑洞中得到历史的印证,当“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在为人民服务的诵读声中转化为行动自觉,红色基因便从一种外在的感召,内化为学子们成长血脉中不可分割的精神密码。学院党委书记刘琳对学员提出的三项使命,搭建了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贯通精神与行动的桥梁:理论武装奠定信仰之基,红色基因注入精神底色,学用结合开辟实践场域。在这一过程中,延安精神与校风校训得以超越时空,从文本理念“活化”为学生的内在认同与生命体验,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中生生不息。

       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将此次延安之行视为一场关键的“铸魂赋能”工程。这既是一次穿越历史的寻根之旅,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出征动员。它让青年学子在精神的源头汲取了磅礴力量,从而将延安精神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实干担当,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注入了青年力量。

陕公网安备610116020006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