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下乡”社会实践新闻专题报道】——“青春筑梦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探访古法染印技艺:非遗传承中的“天人智慧”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青春筑梦队”寻访草木染传承人
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寻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脉络,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青春筑梦队”的同学们怀着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好奇,专程拜访了未蓝草木染传承人姚永师傅,在染缸与织物的交融中,触摸古法染印的千年温度。
姚师傅在充满草木清香的工作坊内热情接待了队员们。他从工艺根基讲起,详解布料选取的门道:“传统染印多选用棉、麻等天然纤维,这类布料纤维疏松、吸染性强,能让植物染料更均匀地渗透,为后续染色打下细腻底色。”
(图一) 姚师傅现场讲解
随后,姚师傅结合工作台的实物演示,介绍了蓝夹缬、扎染、蜡染等经典工艺的独特之处:蓝夹缬以雕花木板夹住布料反复浸染,能印出对称规整的吉祥纹样;扎染通过棉线捆扎布料形成自然留白,展开后图案随性灵动,如流云漫卷;蜡染则以温热蜂蜡在布面勾勒纹样,染后经沸水脱蜡显花,线条利落如刻。三种工艺各有妙趣,却都遵循着“自然赋色、手工造境”的核心。
(图二)参观染料坊
最后,姚师傅带大家走进染料坊,架子上整齐排列的蓝草、薯莨、栀子等原料散发着草木本真的气息。“比起化学染料的浓艳张扬,天然染料自带草木的柔和呼吸感。”他拿起一块陈年染布展示,“你看,这些颜色会随时间氧化慢慢变深、变润,就像自然在织物上写下的‘时光诗行’,每一道色泽变化都是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
此次探访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古法染印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载体。古人“取法自然,还于自然”的智慧,贯穿从染料甄选到染色完成的全过程:不刻意雕琢过度精致的纹样,不强求千篇一律的染色效果,而是顺应植物色素的特性与布料的肌理,让人与万物在染缸中达成和谐默契,每块古法染印的布料都是自然的“代言人”——靛蓝里藏着蓝草经水发酵的微澜,赭石色沉淀着薯莨与阳光的对话,它们承载着四季流转的痕迹,凝聚着天地灵韵,更是人与自然共生的鲜活见证。
在环保层面,古法染印的优势尤为显著。现代化学染料在生产与使用中易排放重金属、甲醛等有害物质,既污染水土,也威胁人体健康。而古法染印从原料到工艺皆循自然法则:染料取自植物根茎花叶,染色过程仅用清水与少量天然媒剂,废料可自然降解,既彰显对生态的敬畏,也为当代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传统范本。
(图三)古法染印作品
队员们在实践中愈发清晰:古法染印不仅是染色技艺,更是中国人与自然对话的智慧凝结。然而,这门承载着千年文化的手艺,如今却面临“知者寥寥、习者甚少”的困境。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家深感有责任借新媒体之力,用镜头记录染布在染缸中起落的瞬间,用图文解读草木与色彩的奥秘,让这门手艺被更多人知晓。
“非遗不是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时。”姚师傅的话让队员们备受触动。大家期待,通过年轻一代的创意转化,让“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以新面貌被看见、被热爱、被传承,让古法染印在传统与现代的共舞中,继续承载古人智慧,在时光里续染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