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院系动态

院系动态

【聚焦|“三下乡”社会实践新闻专题报道】——“形塑千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7-23 作者:经济管理与传媒艺术学院 浏览:0

微信图片_20250718110758


走进泥塑艺术世界:“形塑千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探访非遗泥塑大师王耀平(一)


       7月17日清晨,“形塑千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已整装待发。团队成员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好奇,从西安出发,一路向北,穿越黄土高原的沟壑与峁梁,奔赴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实践团此行的目的地是寻访榆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神木泥塑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耀平,学习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艺术活化石"的火判官泥塑技艺。

       1968年生于神木的王耀平,19岁随父系统学习泥塑。1991至1993年,其"火判官"作品以独特"神、型、态"声名鹊起,深受乡邻赞誉。1994年起,他独立完成九龙山、吕祖洞等多地泥塑彩绘,将艺术融入家乡古迹,逐渐形成独特风格,成为神木泥塑领军者。

王耀平坚守传统技法,以天然红胶泥加棉絮捶打创作,确保作品坚固耐存。代表作《麟趾呈祥》融合神木"麟州"文化,成为非遗馆经典。同时他探索创新,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2024年获陕西省泥面塑工竞赛优秀奖。作品《黄土风情》以陕北吹唢呐场景为题材,生动捕捉生活瞬间,2025年深圳文博会上,其逼真造型引观众赞叹,拓展了泥塑艺术边界。

       王耀平收徒6人,毫无保留传授技艺,强调"泥塑是手艺更是艺术",注重创造力培养。他走进校园,2023年接待榆林职院"文化传承"学习团,指导学生体验创作;2021年在神木市文化馆开设免费培训班,面向10-30岁群体传授基础技法,让更多人感受泥塑魅力,为非遗传承筑牢社会基础。

       2019年,王耀平创办非遗文化传媒公司,设120平米展室陈列百余件作品,注册"麟州王掌柜雕塑"等商标,推动泥塑产业化。其作品登载杂志、参展内蒙非遗节,获"最具匠心守艺人"二等奖,2020年获央视报道。近年更走出国门,2025年深圳文博会期间,他带作品亮相并指导青少年体验,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工艺之美。


aafa59cf7b3cf1269f31d4c8ff528be

(图一)神木泥塑作品

       王耀平认为,神木泥塑兼具社会、民俗等多重价值,是民俗活动重要载体。他秉持"非遗需创新与时俱进"理念,将泥塑融入研学游,让游客体验创作全过程。其工作获政府支持,2025年施行的神木非遗管理办法为传承人提供资金与场地保障,助力传承。

    此次探访,实践团期待通过与王耀平大师的深入交流,挖掘他的艺术人生和创作理念,展现他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希望通过这次“三下乡”探访,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泥塑这一珍贵的传统技艺,共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贡献一份力量,让古老的泥塑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捏土成火:“形塑千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传承神木泥塑火判官技艺(二)

       来到榆林市,实践团队一起走进神木文化馆,探访当地泥塑文化。在馆内,成员们参观了百余件泥塑展品,从民俗生活到神话传说,造型质朴生动。通过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大家了解到神木泥塑以当地黄土为料,经捏塑、晾晒、彩绘等多道工序而成,其技法传承已逾百年,承载着陕北地域的生活记忆与审美情趣。

       在神木博物馆,馆内从明清民俗泥塑到现代创新作品,百余件展品串联起黄土高原的生活图景。通过讲解员介绍,成员们了解到神木泥塑以本地黄土为基,经“选土—捶打—塑形—烧制—彩绘”古法制成,其题材多反映农耕、节庆场景,是陕北民俗文化的鲜活载体。近距离观摩中,团队成员触摸到泥塑里的历史温度。馆方特展的“泥塑工艺流程”复原场景,让古老技艺变得可感可知。大家表示,将以图文、短视频形式记录所见所闻,让神木泥塑背后的地域故事走出博物馆,让三下乡实践成为传统技艺的“青春传声筒”。


图片1

(图二)“形塑千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随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神木泥塑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耀平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火判官的历史渊源。早在两三千年前,神木当地人为了安全,利用丰富的柴林和炭块,每到天黑便燃起火堆驱赶野兽。秦汉以后,人们将火堆垒成各种形状,称为"火塔子"。唐宋以来,受"钟馗啖鬼"传说的影响,人们将火塔子塑成空心泥人,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火判官。


图片2

(图三)实践团成员现场学习

       听完王耀平的介绍,队员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实践体验。他们按照王耀平的指导,先从揉泥开始——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大学问。"土要取黄河岸的胶泥,晒三年去火气;彩要用矿物颜料,经得住岁月磨。"王耀平耐心地讲解着选材和处理的诀窍。

       队员们笨拙地揉着泥团,才发现"简单"二字背后全是门道:土要三筛三晒去杂质,塑形得先立骨架再填肉,就连开脸时的一笔红,都得调进草木灰才够沉稳。"你们看,这个吹唢呐的泥人,它的脸是鼓鼓的,好逼真!"一位队员指着展台上的泥塑《黄土风情》感叹道。

       在塑形过程中,王耀平不断纠正队员们的手法:"火判官要的是'凶'里带'正',眉骨得高,眼神要像燃着的炭。"他边说边示范,指腹碾过之处,泥坯渐显筋骨——肩披烈焰纹,手按判官笔,一股镇宅护佑的气脉悄然凝聚。

       随着实践活动接近尾声,王耀平带着队员们参观了当地的火判官泥塑作品。这些作品或高大威严,或小巧精致,个个眉毛上扬,眼睛圆睁,嘴巴大张,宽袍大袖如"判官"端坐。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当地人心中的守护神。

       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正如一位队员在日记中写的:"指尖沾着泥,心里生着敬。

陕公网安备610116020006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