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院系动态

院系动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著名思政课专家夏永林教授来我院做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5-10-30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0

       为助力思政课教师科学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10月2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著名思政课专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夏永林教授来我院做题为“思政课教师面对人工智能应有的态度”的专题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张璐宁主持。


夏永林教授讲座2

(图一)讲座现场

       针对人工智能这一新生事物,夏永林教授从三个方面为思政课教师应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给予了指导。第一,以主动心态正视人工智能的到来。夏教授强调,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引发新一轮智能技术赋能革命,其影响力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对未来几十年的冲击力度,甚至可能超过互联网兴起之初。他认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人们对它的态度,是认识、适应过程与预判结果的综合体现。尽管人工智能无法改变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但必然会重塑教育的呈现样态,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需以开放的姿态接纳这一技术的到来。第二,以谨慎态度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改革融合。夏教授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政课教学领域,长期存在“目的”与“手段”关系的争议。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核心症结在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缺乏深入了解。他认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提升学情分析精准性的尝试价值,但同时明确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AI就灵”,坚决反对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解决育人本质问题。此外,思政课内容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不能完全套用公共平台数据。夏教授还提醒,思政课教师需调整使用技术的心态与动机,不可将教学样态革新、职业成长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技术工具之上。第三,以持久努力筑牢自身教学能力根基。结合近四十年思政领域从业经验,夏永林教授坦言,过往各类教学手段的尝试,对于解决思政课育人本质问题的成效相对有限。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情感传递,工具虽具备理性特征,却缺乏温度与情感。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课程定位模糊、思想性不突出、学情分析粗浅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理论功底薄弱、教学经验欠缺、对育人和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刻。尤其针对青年教师在经验积累、认知深度、教学基本功、精力投入等方面的不足,夏教授强调教师需加强“三大修炼”:深化对“立德树人”等核心问题的认识、掌握教学基本环节的方法技巧、积累专业职业素养;并提出“熟读教材、精心设计、撰写教案、制作课件、课堂呈现”五环相扣的教学基本功提升路径,呼吁思政课教师从过度关注外在技术手段,转向深耕教学本质,夯实教学能力。

       本次讲座内容详实、观点深刻,为思政课教师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提供了切实指导。参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讲座让自己受益匪浅,未来将把所学所悟融入实际教学工作,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的育人职责。

陕公网安备610116020006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