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下乡”社会实践新闻专题报道】——““青春筑梦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指导下,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青春筑梦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西安市长安区皇甫村,探寻以闫红超为代表的泥塑传承之路,为古老非遗技艺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泥塑新生:“关中浮雕彩塑”绽放独特魅力
在皇甫村,团队成员见到了长安区颇负盛名的泥塑传承人闫师傅。他大胆创新,将面塑、泥塑的立体感与浮雕的层次感巧妙融合,独创出“关中浮雕彩塑”这一全新技艺。该技艺以关中地区特有的红黏土为原料,经过揉、搓、压、雕、修等多道繁杂工序,塑造出的人物、动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展现了浓郁的关中民俗文化。闫师傅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创新,电影《哪吒 2:魔童闹海》热映后,闫师傅深受启发,运用关中浮雕彩塑技艺精心创作出申公豹形象,憨开学猪仿佛要跃出作品。他的一系列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技法精髓,又融入了现代流行元素,让古老非遗技艺重焕生机,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图一)作品《申公豹》《开学猪》
实践团队成员在参观闫师傅的关中浮雕彩塑工作室时,被一件件精美的泥塑作品深深吸引。大家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开发文创产品等创新性建议,期望能为泥塑传承拓展新路径。团队成员深知,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体平台拥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能够为非遗技艺的传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而文创产品的开发,则能让泥塑技艺以更加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团队成员与闫师傅进行了深入访谈。闫师傅感慨地说:“作为非遗传承路上的一员,我深切感受到新青年的加入为这门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显著的积极变化。这些年轻人脑子活、想法多,从不被老套的模式捆住手脚,一下子就打破了非遗传承里可能存在的固化状态,让老技艺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他们对非遗是真的热爱,不仅一头扎进技艺的学习里,还主动想着怎么把它传播出去。看着他们这样,我看到了这门技艺能一代代传下去的希望。”实践团队成员也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访谈,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泥塑这一非遗技艺的魅力与深厚文化内涵。作为新时代青年,团队成员有责任、有义务助力非遗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门古老技艺。”
在当代社会,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又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与活力源泉。以泥塑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更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带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进而有力促进乡村振兴。
(图二)团队成员在对闫师傅进行访谈
此次青春筑梦队对皇甫村泥塑传承的探索,是新青年助力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团队成员以实际行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让古老的泥塑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相信在新青年的持续关注与努力下,像泥塑这样的非遗技艺必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图三)团队成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