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下乡”社会实践新闻专题报道】——“红脉村兴,探旅寻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二)
文旅融合:镜头下的“全景礼泉”新图景
“3、2、1,开始!”在礼泉湖景区的观景台,团队成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同学调整好无人机参数,镜头缓缓从波光粼粼的湖面扫向远处的昭陵,画外音里,团队成员李同学用清澈的声音念出:“离开城市的喧嚣,周末来礼泉——这里有唐太宗昭陵的千年文脉,有袁家村的烟火人间,有礼泉湖的清风拂面。”这是宣传片中“文旅融合”篇章的镜头,也是同学们对礼泉县“全域旅游·全景礼泉”战略的生动诠释。
为了拍好这支宣传片,同学们提前查阅了礼泉县文旅发展的详细资料:2025年4月26日,礼泉县在西安发布“离开城市,周末去礼泉”品牌,这是陕西首个聚焦乡村旅游的县域品牌,背后是当地三年深耕农文旅融合的规划——以昭陵的历史文化为“魂”,以袁家村的民俗体验为“韵”,以礼泉湖的生态风光为“景”,以85个现代农业采摘园的田园乐趣为“味”,构建“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品年”的全季旅游场景。为了展现这份丰富性,同学们兵分四路:一路蹲守昭陵,拍摄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记录“唐十八陵”的历史厚重;一路扎根礼泉湖,跟着渔民体验捕鱼,捕捉夕阳下湖面的粼粼波光;一路深入现代农业采摘园,和果农一起采摘樱桃、草莓,记录“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还有一路穿梭在袁家村的街巷,用镜头捕捉非遗传承人的指尖技艺、农家乐里的欢声笑语。
(图一)团队师生走访非遗传承人
(图二)团队师生走访非遗传承人
据礼泉县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超15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百亿元,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全域旅游”战略的精准落地——从单一的景点游览,到“历史+民俗+生态+农业”的多业态融合,礼泉县正用丰富的文旅产品,让“离开城市,周末去礼泉”从口号变成游客的真实选择。而同学们的宣传片,正是要将这份“选择”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双向奔赴:从“一村富”到“十村兴”的共富密码
“大叔,您家的蔬菜以前都卖给谁?现在和袁家村合作后,收入有变化吗?”在袁家村周边的东周村,团队成员王同学拿着笔记本,和正在菜园里劳作的村民周大叔聊了起来。此次实践中,“袁家村如何带动周边发展”是同学们重点调研的课题,而“一村带十村”战略,让他们看到了乡村振兴中“双向奔赴”的温暖图景。
周大叔的故事,是“一村带十村”的缩影。“以前我家种的白菜、萝卜,要么拉到县城菜市场卖,要么等着收购商来,价格不稳定,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周大叔擦了擦汗,指着菜园里的蔬菜说,“现在不一样了,袁家村统一和我们签了收购协议,我种的蔬菜直接供给村里的农家乐和作坊,价格比市场价高两成,还不愁卖。去年光卖蔬菜,我家就多赚了3万多块!”
同学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袁家村在自身发展壮大后,没有忘记周边村落。2018年,袁家村正式提出“一村带十村”发展战略,通过“订单农业+就业带动+技能培训”的模式,让周边东周村、西屯村等十个村子共享发展红利。在订单农业方面,袁家村根据村内餐饮、作坊的需求,与周边农户签订蔬菜、水果、粮油等农产品的长期收购协议,不仅解决了农户“卖货难”的问题,还保证了袁家村食材的新鲜与安全;在就业带动方面,袁家村的农家乐、民宿、作坊优先招聘周边村民,目前已有600多名周边村民在袁家村就业,人均月收入超过4000元;在技能培训方面,袁家村定期组织烹饪、服务、非遗技艺等培训,帮助周边村民掌握一技之长,甚至支持有想法的村民自主创业。
更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的是袁家村的“联股联心”机制。在调研中,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我们不仅要让周边村民‘有活干、有钱赚’,还要让他们成为集体经济的‘参与者’。”袁家村鼓励周边村的农户以土地、资金或劳动力入股村内的合作社,年底参与分红。比如,周边村子的农户可以用自家的果园入股袁家村的“水果采摘合作社”,既不用承担经营风险,还能享受合作社的盈利分红。这种模式让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形成了牢固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了“集体与农户利益均衡发展”。
青春答卷:从实践到思考的振兴回响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是一个村子的单打独斗,而是‘点上出彩、面上开花’的协同发展;也不是简单的发展旅游,而是‘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产业共融。”在实践总结会上,团队成员饶同学的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几天来,同学们不仅拍摄了300多分钟的视频素材、整理了几万多字的调研笔记,更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同学们发现,袁家村的成功,在于其“基于品牌溢价的多维度产业共融”路径:以乡村旅游(三产)为核心,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二产)发展——比如将周边农户种植的小麦加工成手工面条、将水果制成果酱;再以加工产业带动农业种植(一产)升级——根据加工需求引导农户种植优质作物,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让农民分享到产业升级的红利,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闭环。
目前,实践团队已开始整理调研资料,计划形成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内容涵盖袁家村“党建引领+股份制合作”的机制创新、“一村带十村”的共富模式、礼泉县文旅融合的实践经验等,为其他村落提供可借鉴的思路。而他们拍摄的宣传片,也进入了后期剪辑阶段——片中既有袁家村的烟火人间、采摘园的欢声笑语,更有村民们脸上的幸福笑容。
“我们拍摄的不只是一支宣传片,更是新时代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与回应。”团队指导老师李娜老师说,“希望通过我们的镜头,让更多人看到礼泉的美、袁家村的好,也让更多青年意识到,乡村是一片充满机遇的沃土,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当实践团队离开袁家村时,夕阳正为这座村庄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村口的牌坊下,“离开城市,周末去礼泉”的宣传牌格外醒目。同学们知道,这次“三下乡”之行不是结束,而是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开始——未来,他们会带着这份实践收获,用专业所长为乡村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也让更多人听见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