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区动态评阅启新章,师生共探设计赋能路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环境设计毕业展首创“现场教学+多维互评”机制
5月22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南二创意楼内,环境设计专业2025届毕业设计展迎来一场特殊的“动态课堂”——环境设计专业副教授吴博带领23级学生深入展区,以“行走的课堂”形式开展实地教学,并与指导教师团队成员崔丽华、周晓丽等教师组成评审团,首次尝试“展区动态评阅+师生互评”机制,对环境设计专业9组毕设作品进行现场打分与深度研讨。本次展览以“设计赋能乡村·文化激活空间”为主题,聚焦非遗活态传承、红色文旅融合、传统民居再生三大方向,既是教学成果的集中检阅,亦是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改革的突破性实践。
(图一)环境设计专业副教授吴博、指导教师团队成员崔丽华、周晓丽(从左至右)
展区即课堂:真题真做中的设计思维碰撞。在吴博教授的引导下,学生们穿梭于展区间,从设计逻辑、材料工艺到展陈叙事展开多维学习。“环境设计不是纸上谈兵,必须扎根真实场景。”吴博以“豆韵乡居·古村絮语——葛邵村非遗活化设计”为例,剖析如何将豆腐制作非遗工坊与村落公共空间融合:“团队用‘前店后坊’的流线串联游客体验动线,以豆渣回收材料制作景观装置,让设计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学生通过触摸夯土肌理、拆解建筑模型,直观感受材料语言与空间叙事的关系。
(图二)互评现场
多维互评:从图纸评分到价值共创的革新。本次评阅打破传统“闭门打分”模式,指导教师团队围绕“文化转译深度、技术落地可行性、社会价值创新”三大维度,在展区现场对作品进行动态考核。在“赤脉钟沟·红旅共生——钟家沟红色文旅融合空间设计”展位前,崔丽华老师指出:“锈红色钢构架抽象演绎革命血脉,数字光影墙动态还原军民故事,这种‘可触摸的历史’兼具教育性与传播力。”“栖岩·宿源”组对铜川窑洞群的改造方案成为技术落地的典型案例:地坑院蓄热系统与崖面绿植墙的融合,既保留了传统夯土工艺,又以被动式节能技术提升空间舒适度,为黄土高原民居的活化提供了低成本解决方案。周晓丽老师强调:“设计不仅需要美学表达,更要回应乡土的真实需求。”
(图三)互评现场
学生亦参与互评,从观展者视角提出“交互体验优化”“地域符号简化”等建议。例如,有学生建议在窑洞民宿中增加“农耕体验”动线,将设计从静态空间转化为动态文化场景,这一思路被团队采纳并纳入优化方案,形成师生共创的设计迭代路径。
改革突破:评价体系重塑驱动产学研融合。“动态评阅机制将设计‘过程’与‘结果’并重,田野调研日志、材料实验数据、村民访谈记录均纳入评分体系。”吴博教授强调。本次评阅首次引入“多维度考核矩阵”:从文化转译深度(40%)、技术落地可行性(30%)、社会价值创新(20%)、展陈叙事表现力(10%)四大维度量化打分,教师团队现场调阅团队的过程文档(如葛邵村村民访谈录音、窑洞夯土抗压实验数据),并结合现场答辩表现综合评分,确保成绩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展评结束后,师生在展区背景墙前合影留念,背后“设计赋能乡土,青年答卷中国”的标语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展览内核。吴博副教授总结:“动态评阅不是终点,而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起点。未来,我们将推动‘毕设真题库’与地方需求精准对接,让每一份设计都从乡土中生长出来。”
(图四)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