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院】开展疫情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座谈会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好疫情下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疏导,引导心理委员们做好自身心理问题预防并尽力帮助身边其他同学做好疫情期间的心理排解,更好地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12月23日下午,组织各班心理委员同学开展主题为“疫情下的学生心理问题”座谈会。
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副院长田永青、各班级辅导员和心理委员参加本次会议。座谈会针对当下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及存在情况,并就疫情期间的自我心理调整以及如何引导身边的人克服心理问题进行分享与讨论。
储玲老师介绍本次座谈会的背景和学习内容。受疫情的影响,学生线上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宿舍与舍友相处,活动范围有限。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随着时间的增长,缺乏运动锻炼以及身边环境的影响,人的心理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对此,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开展此次专项座谈会。
刘洋老师结合学院全体学生疫情期间心理现状、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指出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给大家提出了当前学生心理工作建议。他强调要高度重视疫情期间带来的诸多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多倾听,积极回应,避免先入为主,并主动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心理诉求,提出身心安顿的实用小技巧和缓解压力的具体方法。
同时鼓励同学们要在丰富自身的基础上,带动身边的同学们了解相关这方面的知识,预防疫情下产生的心理问题。共同学习后,刘洋老师引导同学们就“疫情下的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措施”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同学们踊跃发言,座谈会气氛十分活跃,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将大家的思路汇聚到了一起,各有各的想法和创意。最后参会老师们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指导,并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对可以落实的各项活动进行了具体工作安排。
把除开学习之外的时间有效利用起来,拒绝EMO,有意义地打发时间,也增加了满足感。在做足防护、保护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出去走走、做一些运动,运动和休闲都会促进我们分泌多巴胺,增加喜悦,减少一些负面情绪。希望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能够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理解国家防控的各项举措,敞开心扉,认真学习,积极主动的同家长、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切实做好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解决。
田永青强调,老师们身处疫情一线,时刻关心学生安全,在教学工作中,老师们要关注全体学生,多一点关爱,少一点诱因,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身心反应,及时发现,及时倾诉,避免出现不良情绪累积,打造良好班风,建设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大家庭。心理委员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连线,相信经过本次座谈会活动,一定能更好的关注、应对班级同学的心理情绪,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