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探索,向内生长——记STEAM科技老师养成
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为之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去探索去学习,这是一个幸福的过程。但如果当下的你还未找到适合自己并喜欢的事情,不要着急,多点耐心去经历,做更多的尝试。向外探索,向内生长,就像文中的三位“科技老师”一样,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当下年轻人最好的状态,立鸿鹄志,求真学问,知行合一。
“他们”是我们众多学生中的一部分缩影,一起经历了三十七天STEAM科技课程的学习,并仍在继续中。这三十七天,对于他们每个人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是一次高强度的挑战,但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跟随我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毛一鸣—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八月蝉鸣依旧,我坐着去往学校的飞机,透过机窗看窗外的云朵,想了很久,思考着选择,思考着未来。“这和你的专业不符”“这不就是拼乐高吗?”在我来之前,听了太多这类的话,多到甚至有点质疑自己的选择。或许身为一名工科男,做出这样的选择大家多少都会有疑惑,但在我的内心,一直都有做一名科技老师的冲动。
当我抵达学校,望着略显空荡的宿舍,心想我的朋友们可能还在家中打着游戏吧,而我的学习生活才刚刚开始。每天早晨七点起床,晚上九点回宿舍,有点“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意境,虽然辛苦,但也充实。上课时陈老师不停地讲,我在下面不停地记,有时恍惚间会觉得自己回到了高三,日复一日的学习,笔记一页页的写满,知识一点点的积累。然而就是在这些充实而又富有意义的一天又一天中,我更加地肯定,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每天不断的学习,练习拼装,在一次又一次的试讲中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去提升。当每一次的进步都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肯定,我感到了幸福和充实,这也是我可以为之奋斗的事情。
罗丹—— 我有权利崩溃,但我不能选择放弃
我是一个文科女,在我过去的岁月认知里,我从来没有想象过,居然有一天我会和理科产生这么深的渊源。六套乐高教具、八十个模型、三千个零件、早八点到晚八点的学习、每周大考小考、每天备课磨课录课,这些零件、课程填满了我的时间。我的数理化偏弱,其他人拼一遍就会的模型,我要练五六遍才能记住,可我也明白,这并不是我坚持不下去的理由。在STEAM的课堂,唯一能支撑我的就是授课环节,本是学前教育专业,有过实习经验,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可以在这个方面应用的更好。当我感到疲惫时,STEAM的四位老师依然在自习室陪着我们学习到深夜,同学们也在抓紧一切时间练习,我便没有资格说“我不行”。现在一个月过去了,高压环境带给我更多的是收获,是充实,是快乐。
在STEAM学习的每一天,都在和各位老师走在世界科技的前沿,学习计算思维、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入到STEAM的大家庭,是我的选择,所以我有权利崩溃,但最重要的是明天我依然可以收拾自己,整装待发,继续前行。
董杰——学习如呼吸般自然
在STEAM学习班的这段时间里,过的尤为充实,在不断的接收新知识同时还要重复练习搭建之前学习过的模型,即使会练到很晚,也不会说有什么怨言,因为我知道这纯粹是为自己在学,而且在有困难的时候老师也会细心的为我们讲解,就是通过这种不断地接触,了解,发现自己对这种区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形式很是喜欢。
STEAM教育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方法与理念,在STEAM课堂中,老师并不是“老师”,而是学生的促进者与帮助者,也并不只是为了考试分数而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在我们上课与搭建的过程中,问题的答案也往往不具有唯一性。比如同样原理的物理小车,各个小组搭建出来的样子也是各有差异。
而且在STEAM课堂中所设计出来的问题都与现实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老师”(学生的促进者与帮助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我们,完成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反思改进的整体环节。整节课与应试教育的方法是不同的。我们每个同学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允许的,“老师”也不会去评判,只是在旁边指导,也会给予帮助,让我们自己通过不断的试错,在不断的试错中改进,同时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合作力。 这就是STEAM教育 的独特魅力,我很珍惜能有这样的机会深度参加学习,“它”也许会改变我的“未来”。
这就是他们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