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雷丹:努力提升自身师德
通过最近师德师风的学习,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对于学生,要做到无条件、有原则的爱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我曾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家的生活状况极糟,父母离异、生活拮据,导致他失去家庭温暖,在在其他同学面前常感愧不如人,再加上自理能力也很差,就越发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我调整教育方法,与瞧不起他的同学谈话,告诉他们:他是我们中的一员,只有我们才能真正帮助他。做通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之后,我又多次与他谈心,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照顾、鼓励他。渐渐地,他变成了一个自尊心强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来,无非是为了维护他那自卑和幼小的心灵。明白了这一点,我对他说:"老师不会因为一名学生的家庭背景而对他另眼相看,老师只在平他是否真正学会做人,学到知识。让老师来帮助你,使你成为一个别人喜欢的孩子,好吗?相信你能行!"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他有时还会犯些小错误,出点小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毕竟在改变自己,毕竟在不断的进步,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再笨再懒再难管,都不应该成为被老师蔑视、嘲讽的对象。如果教师在一个被认为难管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只能用难听的话打击他,本身就是一种不称职,更何况学生们其实不像有的老师认定的那样笨,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从心底里尊重和爱护学生的意识,有没有求真、求善、求美、求知的人格原则。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师生之间才能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学生才肯接受教育。师爱--真正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宝。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勿庸置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要数教师了。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言行,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毕竟他们还未步入社会,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判断的经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可信赖的,他们认为教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可见教师言行的好与坏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都会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当然教师的不经意中做过的一件错事(哪怕很小),或者说过的一句错话(哪怕很短),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之的教育,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教师在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时应付了事,甚至课上传授了一些错误的知识,或作一些模棱两可的解释,而后又不肯拉下脸皮向学生认错,将错就错,最后损害的是教师的形象,是教师的威信。相反,若能知错就改,学生不但不会嘲笑你,而会更尊敬你,大大增强了你的威信。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当班主任时,有一次班会课上,我看见教室地上有很多纸屑,于是弯下身子将纸屑一片一片的捡起来,学生们看见我在捡,也都加入了我的行列,教室很快就变干净了,自那以后我就很少看见教室地上有纸屑。短短几分钟我一句话没说,但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想这就是率先垂范的教育力量。
垂范师德不是一朝之功,而是时时之事、处处之事。在公共汽车上,我常常给老弱病残者让座,虽说这件事小之又小,但我觉得它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因为它代表的.是教师的形象。如果教师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而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为学生树立起榜样,试问:教师尚且做不到,又有什么理由去教育学生呢?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才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受到教育,我们自然也能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三、终身学习、提升自我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我们从学校毕业,走出了自我封闭,自我满足以及自我欣赏的状态,立足于教师岗位,联系国情与社会实际,通过信息传递方式,将视野多角度的扩展到外部世界。一个有作为的教师,能够预测未来教师的形象,研究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和教师的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构筑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以此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其次坦诚地理解学生的挑战。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任教授主角而学生扮演受教育主角,但教师与学生是能够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明确提出这一规律的《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而《学记》的这一思相主要是以孔子与其弟子的教学活动经验为依据的。这在《论语》中颇多记载:学生批评了孔子,孔子十分欣慰,认为这是自己的幸事。例如:他当着弟子巫马期欣然承认自己的过错:“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学生子路、再求、'樊迟经常与孔子争执,但他们十分尊敬孔子:而孔子也颇为器重他们,将之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英才。在教学中认真理解学生的意见;使教师不断提高,这也是荀子的观点他指出,为师者应“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决不能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他自己就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教师要虚心理解一切人包括学生提出的正确的批评性或皆定性意见:拒绝诌迪奉承的言行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而之后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老师,这就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向交流。清代教育家张履祥甚至认为学生如果不听从教师的教导,那么教师不应完全怪罪学生,而应过来从自己教学方面来寻找原因,他说:"子弟教不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应反求诸己:未可全责子弟也”。
任何一个民族群体都是由一个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每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构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构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构成有必须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无论是德育资料、德育方法,其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构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礼貌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道德提高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好处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个人简介
雷丹,女,1990年11月生,陕西渭南人。
2017年6月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基于哈希算法的掌纹识别研究。现就职于西安科技大学信息与科技工程学院科大云教研室担任讲师,负责大数IT产业学院前端课程体系的授课。曾带领学生参加蓝桥杯大赛,获得省赛1名一等奖和6名二等奖,并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