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院长谈心理健康工作|知行合一,与校同行 ———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雪梅
发布时间:2017-06-09
作者:admin
浏览:0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环境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群体为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五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我们特别采访了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雪梅老师。

记者:陈院长,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此次采访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您对这个主题有什么看法?
陈老师:嗯,首先对于你们的采访,我个人本身也是很期待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其次对于这次采访的主题,我也有几点想法和建议。
记者:看来陈老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方面很重视,那么您怎样具体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陈老师: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各个大学都很重视。况且近年来,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当今的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与历练。很多学生在学校内,社交圈子小,对于外界的认识也只是理论,或者说,是一片空白。然而缺乏历练,心理承受能力差,知识只是纸上谈兵,不能用于实际,对于事物想法过于单纯简单。
记者:那您认为大学中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陈老师:大学生中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尤其反映在宿舍关系上,大学生新生到了学校之后在学校有一个适应问题,经过一些时间适应了大学学业之后,在宿舍里几个同学共同生活在一起,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慢慢可能会出现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些要通过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进行引导。
大学生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型人才,这也是我们学校一贯落实的教育目标,尤其我们学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综合素质都是我们重视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学生‘知’,学校的社会实践是让学生‘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记者:那就学校教育而言,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呢?不同的年级又有什么不同?
陈老师:对于大学生来说,保持心理健康最根本的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应学会一些具体的心理调节方法和艺术,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比如:提高挫折适应能力、建立科学的心理防御机制、养成快乐习惯,做个乐观者、发掘自身潜能、学会人际交往和宽容、适当的自我定位以及善于疏泄情绪。这七点就是我认同的一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对于不同的年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是有年级差异的,即二三年级较差,一四年级较好。但整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一致。
记者:作为学生学业、生活、心理方面的指导者辅导员老师,如何提高辅导员老师心理健康水平呢?
陈院长: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者,高校政治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应当作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环节。同样我也有三点建议在这方面:1是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是学会换位思考,做好学生的表率; 3是参与到学校心理咨询和问题学生的心理治疗工作。
记者:您认为近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陈院长认为针对这些变化有哪些措施?
陈院长: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既生活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挫折问题和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问题。措施同样也分为两点,既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作用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和各科教学之中 。
记者:既然如此,那本院对心理健康工作这方面有什么规划?
陈院长:首先我们要加强对全体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培训,力争在三年内普及率达100%。其次重点培养辅导员考取相关心理咨询师证书,保证都能持证上岗。另外还会培养3名具有专业咨询证书的心理咨询老师,成立学院自己的心理咨询室。
记者:那么您认为本院心理健康工作有什么不足和特色?
陈院长:不足之处在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能有效的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引导。而且从重视程度上还不够。特色主要体现在活动方面,比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类电影放映日、心理活动展览等。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环节之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型人才是我院育人的目标。无论是二级学院领导、辅导员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自我学习、自我实践,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知行合一,与校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