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高新要闻

高新要闻

“十三五”保障措施确保学院专业建设长足发展

发布时间:2016-07-25 作者:admin 浏览:0
    经过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建设,“十二五”期间我院专业建设基本实现了“以工为主,工、管、文、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目标。根据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十三五”期间一系列保障措施的有力推行,必将使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全面实现学院全面转型发展,创建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落实专业建设的任务和责任
    建立健全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以规划目标和任务为导向,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学院专业建设工作在院长和主管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由相关职能处室和二级学院组织实施。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全院专业建设指导工作,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情况以及我院各专业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培养质量、招生就业等方面情况,提出下年增设、调整和淘汰专业建议名单,经院务会议审定后实施;教务处负责专业建设的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质量监控、审核评估等工作;各二级学院(系)负责专业建设的任务落实、组织实施等工作;学院已印发的《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和《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专业建设检查评估指标体系》,为专业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和顺利完成以及建设水平、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通过加大投入,内培外引,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2020年前后,各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达到5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80%以上,符合主讲教师资格的人数达到90%以上,且形成稳定的学科梯队。围绕人才培养向应用技术转型,重点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引进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每年分期分批选派教师赴企业和行业一线挂职锻炼和顶岗实习;举办多种形式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使用方法培训班;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和使用;评选讲课能手、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有力措施,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服务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紧紧围绕我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目标,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以市场需求和职业需要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体制,开展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工作试点,开办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优化各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
四、开发课程资源,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根据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开发各类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在已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十三五”期间,各专业必修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立项建设20-25门院级精品课程,5-10门院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获批建设3-5门省级精品课程;建成20门左右在线课程。在课程教学中,除了优先选用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优秀教材外,鼓励专业课教师结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及时更新教材,积极编写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反映区域和学院特色以及现场实际的各类优秀教材。
五、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聘请或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设计(主干课程参与率达到100%),学院与企业资源共享、产教深度融合,推行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具有应用型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改革,采取小班化、讨论式、学导式等教学方法试点;利用教学资源网站上传优质资源课程,开展网络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素质拓展和提升创造条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扩大第二课堂内容,初步建立起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六、结合专业发展,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积极建设和完善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经费的投入,不断推进实验室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作。到2020年,全院仪器设备总值达7000     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6500元;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有计划引进与培养实验技术人员;在学院产学研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加大与本地相关单位、企业的联系,尤其要加强与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基地的联系,引进各类成熟科技企业,形成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拓集实践、实习、创业及就业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孵化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奖励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塑造一批创新创业典型
七、加强专业图书资料及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继续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优化馆藏实体资源结构;多渠道、全方位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努力建成包括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文献资源体系。及时了解专业建设情况和师生需求,加大图书采购力度,到2020年,馆藏纸质图书突破80 万册,各类期刊达500余种,电子图书总量突破500GB。扩充和改善图书馆阅览室(包括电子阅览室)的数量和条件,为学生提供环境优良的阅读条件。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现代化手段采集、交流信息和管理图书,提高管理效率。
    围绕教学需要,构建多种教学管理和服务系统,使校园网成为能够支持多种应用的高效数字化实施平台。进一步加强课程信息环境建设,不断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
 八、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 
    学院计划加大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尽可能提高专业建设经费占学院总支出的比重,并且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各专业建设及项目配套经费的及时到位。同时,建立开放联合的专业建设机制,组织一些有良好发展前景、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专业与社会、企业进行联合建设,或通过贷款、社会入股等形式募集建设资金,进一步优化经费投资渠道,加大建设步伐。学院在上述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逐步提高专业的自我造血功能,增强专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陕公网安备61011602000655号